理學院
論證思辨 跨域創新
簡史
本校於民國44年創校之始,即設有物理學系及化學系,先後於51年、55年成立數學及心理兩系,至此理學院架構已成。為加強研究,63年成立應用物理及應用化學研究所;69年,本校奉准改制為大學,正式設立理學院。
70年應用化學研究所改為化學研究所,72年博士班成立;73年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班成立,77年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班成立;應用物理研究所及數學所博士班分別於81年及84年成立。為順應世界潮流與培育明日高科技人才, 88年成立「化學研究所碩士班」、化學系大學部 分為「化學組」及「材料化學組」,並成立化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91年成立生物科技學系,同時數學系更名為應用數學系(所),以及大學部分為「數學學程」、「統計學程」、「資訊科技學程」。95年物理系大學部分為「物理組」、「光電與財料科學組」、成立「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96年 成立「奈米科技碩士學位學程」。之後因應本校推動以學院為核心教學單位之策略,結合院內師資及資源,於106年成立跨領域之「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並分為「大數據科學」及「綠能光電科學」二大模組課程。理學院組織架構共有五個學系、一個學士學位學程、五個碩士班、一個碩士學位學程、三個博士班、二個碩士在職專班及八個研究中心。
本院不僅支援全校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的教學,而且提供了一個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優良之園地。理學院為執行學校及學院學用合一目標,推動就業學程機制,藉由就業學程及產業參訪,了解產業脈動與人才需求概況,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目前各學系分別設立8個就業學程,包括應用數學系之「華碩集團就業學程」、「金萬林公司就業學程」及「南山人壽就業學程」;物理系之「晶彩科技就業學程」及「佰鴻工業就業學程」;化學系之「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就業學程」;心理系之「PSA華科慈善基金會就業學程」;生物科技系之「葡萄王生技就業學程」。其中「佰鴻工業就業學程」更提供學生境外實習之機會,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特色
本院建構「論證思辨,跨域創新」之基礎及核心課程。發展「大數據科學」與「綠能光電科學」兩大主軸,落實實作、跨域與創新的學用合一的特色。以PBL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精進基礎科學實驗,改造課程結構。在研究上,不僅推動尖端基礎研究,如理論高能物理的研究小組,亦積極推動與工業界之合作。增加產官學合作案件及技術移轉的質與量。近年來,本院更鼓勵教師參與整合型研究計畫,積極推動生物科技及奈米材料之開發與應用。
國際化是本院教學研究的重要特色。除與國外多所大學簽署交換學生計畫外,本院老師亦與國外多所大學重要研究實驗室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105學年度本院學生分別至日本國立新潟大學、韓國檀國大學、中國大陸武漢大學及中山大學進行交換學習一學期或是一年。
未來展望
推動生物科技系與心理系成立博士班,以培植相關領域的高級研究人才。另外,心理系的心理診療所已在籌設中,未來將努力推動此診療所,進而建立完整的臨床心理學的教育環境。此外,建置翻轉智慧型教室,營造活化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基地,以及推動「基礎科學實驗改造與精進計畫,注入PBL教學創新模式,札根數理化基礎能力,俾以厚植學生基礎能力。
整體而言,無論教學與研究,都更將致力於國際化,提高理學院在整個國際教學與研究環境中的能見度。
工學院
踐履篤實,精益求精
簡史
本校於1955年創立時為中原理工學院,創校4系中即設有包括本院之化學工程及土木工程兩學系;1980年本校升格改制為大學,工學院擴展成9個學系;為因應國內外工學、電資發展趨勢,本院於2005年維持原來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環境工程等五系,2015年生環系更名為環境工程學系;工學院除環境工程系招收學士、碩士外,其餘四系皆招收至博士學位;此外,機械、醫工、環工三系設有碩專班提供專業人員進修。工學院係全國率先以院內學系、研究所接受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國際工程教育認證之單位,榮獲多年期之認證成果。103學年度醫工系增設「生醫材料科技碩士國際學程」,擴大招收國際研究生,並有多元化之交換、交流、暑期體驗營等國際學習管道。 為強調跨領域學習,107學年度新設「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永續環境與能源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工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培養工程領域跨域人才。
特色
工學院為促進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均衡發展,設有「薄膜技術研發」、「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機電設備研究」、「模具與成型科技研究發展」、「環控防災科技」、「奈米生物工程」、「環境風險管控研究」、「醫療器材研發認證服務」、「微系統工程」、「生物資源產業高值化推動」、「土木與水保研究」、「機器人與智能應用研究」、「永續環境研究與教育」等13個中心,落實支援「產學營運總中心」統籌產學合作,養成高科技創新企業及擴大產學服務層面。隨著各研究發展中心的建置,院內各系及各中心藉由產學合作輔導業界升級,建立卓越的學術研究地位與培植優秀的專業人才。其中,工學院的「薄膜科技研究發展中心」曾獲兩期「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補助以及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的殊榮,更獲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優等頂尖中心之殊榮並享譽國際。「環境科技研究發展中心」亦自97年起接受行政院環保署專案委託執行「毒災應變及處理」計畫案,獎助金額三億八千萬元以上。
未來展望
在「敬虔上主、摯愛國家、敬業樂群、崇尚簡樸」傳統校風的孕育之下,在教育理念「尊重自然與人性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中,工學院藉由「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實作教育」以及「生命關懷教育」的教育設計配合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執行,期能培養具專業能力、倫理素養,溝通表達、團隊合作、整合創新、解決問題之能力,並擁有終身學習、敬業樂群、具國際移動能力之工程人才。
商學院
運籌帷幄,追求卓越
簡史
商學院成立於民國69年,現有90位專任教師,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佔96%,學生人數 (大學部、碩士班、碩專班及博士班),約為3,600餘人。設有5個學系、1個學士後商業巨量資料管理學程、6個碩士班(各系碩士班及國際商學碩士班)、4個碩士在職專班及2個博士班(企博及商博,商博採全英語授課),整體學制已臻完整。
特色
一、品格:
全人教育:學校重視全人教育,更重視學生的人格發展。
企業倫理:商學院是全國首創於1993年便將「企業倫理」課程列為必修課程。
服務學習:幫助偏遠地區及海外機構,強調「從做中學」,統合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活動。
二、專業:
學習分流:各系均設有學程發展特色研究領域,並持續舉辦各項學術與國際研討會。
研究整合:系所發展各具特色,與學院的教學與研究整合密切,整合發展五個研究中心。
就業學程:落實「學用合一」,本院各系與市場頂尖廠商合作,共同開設11個就業學程。
三、創新:
教學創新:推動三創課程、開創力實作課程、跨領域學程、總結課程與海外移地教學。
特色空間:建置金融數位e化教學中心、大數據應用中心、創新思維PBL教室與物聯網微課程創客基地,提供互動學習與專業實作環境。
趨勢銜接:結合政府推動生產力4.0趨勢與商學院特色,開設大數據學位學程、雲端科技跨領域學程及國際巨量資料考試證照中心。
四、國際化:
國際認證:104年2月商學院正式獲得AACSB國際認證通過,躋身全球前5%頂尖商管學院之列。
學生交流:推動與國外、大陸姊妹學校之學生交換學習,積極招收外籍生,近年成效卓著,交流總人數超過800餘人。
校際合作:合作辦學簽約學校多達50幾所,提供學生美、歐、紐澳及大陸等地國際交換及雙聯學位機會。
設計學院
永續性、實踐性、創意性、服務性
簡史
設計學院於民國81年8月1日創立,當時為全國首創之設計學院,現包括建築學系(含碩士班建築組及文化資產組)、室內設計學系(含碩士班)、商業設計學系(含碩士班)、景觀學系(含碩士班)、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社會設計學士學位學程及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本院在教學與研究上涵蓋「建築設計」、「室內空間」、「景觀設計」、「都市設計」、「商業設計」、「文化資產」等相關領域。設計學院創立宗旨是希望建立完整之設計整合教育體系,以發展各設計領域之特色,培養設計專業人才,配合社會需求,落實專業教育之理想,並以21世紀議題為主軸,強調「永續實踐」和「創意服務」,增進社會福祉。
特色
設計學院成立迄今20餘年,所累積的學術研究及建教合作皆有豐碩的成果,不僅以學院的學報和各系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在專業學院中具學術領航的地位,而且透過與課程結合,有了多項修護古蹟、社區營造和服務學習的佳績。目前所包含之系所簡述如下:建築學系創系於民國49年,以培育健全的專業態度、宏達的專業認知及精湛的專業技能為教育目標;以史論研究、文化資產保存、都市設計與綠建築方面研究別具特色。
於民國91年成立之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其領域橫跨人文與自然科學之間,是一新興的重視古蹟保存技術的實務專業學門。文資所於民國96年8月納入建築系碩士班文化資產組。商業設計學系於民國73年成立,該系強調以「設計與行銷企劃」為發展方向,並重視圖文設計、廣告產品的跨領域創作與輔導競賽與專利、「行銷與視覺設計應用之研究」、「理論與服務學習設計實務並重」、「設計、電腦與新媒體之整合研究」。室內設計學系成立於民國74年,其特色以文化與生活美學為主軸,著重室內設計理論、通用設計環境、流動空間、健康福祉環境及室內家具環境控制等。
而於民國93年成立景觀學系與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已使本院增加橫向與縱向的整體發展。景觀學系的特色是以生態環境設計及土地倫理為新世紀人才培植的教學策略;博士班則以啟發全方位關懷文化評析和永續發展的精英人格為研究焦點。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則以「設計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獵人搖籃」為主軸。而基於順應「文化煉金、價值創新」之世界潮流下,於104年新成立「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106年成立「社會設計學士學位學程」,以「社會設計」為主軸,分為「樂齡福祉」、「食養社造」及「設計創業」三大領域。
然今為提高設計學門之學術研究風氣,亦發行「設計學研究」學術期刊,此刊物採對外徵稿,已發展成國內獨特的設計專刊。該刊以學術品質之認可,獲科技部頒發「103年人文社會期刊評比審定證書」之殊榮。
未來展望
本院緣於闡述多年,以「永續實踐、創意服務」之理念奠基下,在面臨當前環境與社會變遷的挑戰之際,融合現今校方宣示,未來本院整體重點發展計畫,將朝「永續性:友善環境、智慧生活;實踐性:在地資源、教育共生;創意性:實境解題、價值創造;服務性:服務學習、社會關懷」四大指標前進,邁向「社會性、文化性、國際性、跨域性」之專業設計教育目標。
人文與教育學院
發展專業、追求通識、建構全人
簡史
人文與教育學院自民國88年成立以來,即致力於以「身、心、靈」為基本內涵,追求天、人、物、我和諧之「全人教育」。現設有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所)、應用華語文學系(所)、特殊教育學系(所)、宗教研究所及教育研究所及學士後數位音樂應用學士學位學程;以及語言中心、通識教育中心及師資培育中心等三個中心;另外於107學年度起增設人文與教育學院學士學位學程。
特色
本院最大特色為人文與教育兩大專業類群,將過去之優良傳統以及獨特的發展,予以整合再造,以學群發展與系所創新為主要軸線。透過階段性的策略,形成「創新性、創意性、國際性、多樣性」的學院特色如下:
一、強調全人教育為教育核心理念: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專業知能,重視學前及中小學師資培育,以增進全人教育之落實。
二、強化理論與實務之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以因應社會與產業之需求。
三、精緻通識課程與活動規劃: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涵蓋以天、人、物、我四個面向。整合跨領域學程,全方位提升全校人文視野。
四、發展華語潛力迎向國際:全球吹起華語熱潮,將台灣精緻的華語文教學與檢定推向國際,邁向卓越。
未來發展
一、培育學院特色人才及學前、中小學師資,養成全方位菁英人才。
二、連結學院跨領域之研究,提升研究風氣。
三、整合資源,推動學院國際化。
四、強化實習就業輔導,提升就業競爭力。
五、藉由專業知能,提供社區支援服務。
六、營造全人關懷氛圍,實現全人教育。
法學院
貫徹法治,實現正義
簡史
本校於民國(下同)94年8月1日成立「法學院」,將原屬於商學院的財經法律學系改隸於法學院。
財經法律學系成立於80年,為全國最早設立之財經法律學系。目前有學士班、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簡稱碩專班)。104學年度設立「學士後第二專長工程法律實務學士學位學程」。
特色
法學院之發展方向以「崇法務實」為教學與修業之共同基礎。崇法者乃重在對法律內涵之淬練與修習,務實者乃重在培養對社會法律環境之認知與體驗。本院秉承必赢最新登录教育宗旨與理念,目標在培養具有「全人教育」內涵的財經法律人才。
財經法律系是國內少數五年制的法律學系,課程設計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教學重點在於基礎法律與基礎財經課程。第二階段實施專業課群教學,共分:經貿法律、科技法律及司法實務三組學程,旨在於塑造多元性法律人。
未來展望
追求法律與倫理之均衡,是必赢最新登录法學院師生的共同理念,在高度工商發展的社會,法治觀念的落實,是社會存在的根本,面對價值觀變動的社會,追求公平正義是永不改變的理念,我們不僅致力培養法律專業能力,亦重視法律倫理之薰陶,以財經法領域為取向培育21世紀最具競爭力且負社會使命感之多元性法律人。
本院師資陣容堅強,教師認真教學且充滿熱忱;藏書豐富,目前大學部畢業生已有二十多屆,碩士班亦已成立十多年,畢業生除於各法律、科技、產經、政治等研究所就讀外,或擔任司法官、律師、公職或任職於金融業、科技業、製造業、服務業等,校友傑出之表現,深受社會各界讚譽與肯定。在未來的發展,繼續強化財經法的研究與教學及全人教育的理念。
電話:+886-3-2655551 傳真:+886-3-2655599 網址: http:// law.cycu.edu.tw
電機資訊學院
創新整合‧登高行遠
簡史
本院成立於西元2005年8月,乃融合電資科技與管理教育之學院,結合理論與實務見稱。電子系、電機系、資工系、工業系創立至今有40-50年歷史(原隸屬於工學院),另於近年成立之電資學士班、通訊碩士學位學程、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以建構「三創教育-活用創意、激發創新、迎向創業」之人才培育基地為長期願景,深具時代意義。各學系具有碩、博士班,畢業生超過二萬人,為台灣的經濟發展貢獻甚多,極為社會各界所肯定。
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1964)
電子工程學系(1966)
電機工程學系(1972)
資訊工程學系(1973)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2009)
通訊碩士學位學程(2010)
電機資訊學院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2017)
特色
一、電資科技與管理同屬一院之獨特優勢:本院電學系群的三個學系間,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其與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間,又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在全國電資學院中更是獨樹一格,在全球也是少見。
二、整合創意、創新、創業於一爐的三創教育為願景,針對課程發展、系際整合、學術研究提升、校友資源發展…等嶄新面向,逐步規劃相關策略與措施,力求培育科技專業之管理人才。
三、以學生為本之「無縫式人才培育」:由系所提供職涯相關課程與總結性評量,以強化學生修業整體成效,銜接學校教育到職場。
四、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本院各系設有專題實驗與實習,強化專題實作能力,並設有專業講座拓展學生專業視野;歷屆校友在此踏實教育之下,舉凡科學園區及產業界均有傑出的表現,極獲企業界的肯定。
五、在本校的160餘所姐妹校中,本院與美國威斯康辛密瓦基大學、密西根科技大學、萊特州立大學…等,簽訂「3+1、4+1、1+1之雙聯學位計畫」,學術交流計畫,可同時獲取國內外雙聯學位,提供學生更寬廣的全球視野。另,本學院特別提供優沃的「營邦企業」實習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助金、暑期實習計畫,拓展本院優秀及清寒學生升學及就業管道。
六、本院校友以專業奉獻與勤奮踏實的態度,無私地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工作耕耘,並多為領導統御之人才(台積電、聯電、鴻海、美光、宏達電子、世界先進、中衛發展中心…等管理階層)。優秀的表現不但引領國內科技產業發展,也讓本校備受肯定。透過「產業實習、產業實務講座、產業專題、服務學習、證照課程及專案管理」等課程,大幅提升學生研究水準與就業競爭,務實大學「四年一貫」之能力培養及學用合一理念。
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
跨域整合.造福人類
簡史
於民國111年正式成立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為台灣第一個以量子計算為主的學院,成立第一年(111學年度)下設智慧運算與大數據碩士學位學程。
特色
以培育跨域整合之智慧運算與大數據人才,除厚植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及量子計算專業技術的訓練,更兼顧系統整合之全方位能力培養,培育學生熟悉先進技能,並應用所學解決問題,增進人類福祉。
發展目標
環顧世界,以現今學術潮流發展,無論是AI人工智慧、BD大數據及QC量子計算,都是亟需維持高度研究發展能量的重要領域,因此智慧運算與大數據之技術發展人才培育,將會是一個跨時代的需求,本院將積極培育符合世界潮流的人才。依此本院訂定本院發展目標,如下:
一、培養具運算與巨量數據科學能力之人才。
二、鏈結企業巨量數據,促進產業創新升級。
三、建構國際聯盟,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之運算與巨量數據教學與研究學院。
四、改善人類生活,提昇人類福祉。
五、協助全校各學院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資訊素養建立。